close

_MG_0187

 

仿唐建築~~寧靜清幽白馬寺

 

踏上這座以淨土道場為宗主的白馬寺

正坐落於中和南勢山山麓下方

與洪爐地土地公廟遙遙相望

可說是一處地靈人傑薈萃之所在

其仿唐朝的建築格式與風采

處處表現出中國寺院的特色

 

 

_MG_0188

 

大理石鋪砌的光滑石階

石柱整齊排列於石階兩側

由下往上曼鋪而上

這是一條上達天聽

開悟持慧的佛門之路

山門清晰一對字聯橫亙石偈

白毫普覆戒定慧圓具

馬馱負經聞思修總持

大抵是在闡述佛的大智大慧

然後修持佛的真知灼見

 

 

_MG_0189

 

從山門俯瞰牌樓

正面鏤刻著白馬寺三個大字

牌門後面雕嵌上回頭是岸

告誡人世間善男信女

諸惡莫做 天理昭彰  

白馬寺是修持善根之地

化心中諸惡念於無形中

戒除詭譎狡辯於內心的智慧

引領走上真福慧的境界

 

 

 

 

 

 

_MG_0190

 

循著石階走上第一層平台

天王殿供奉彌勒佛

其右前方一個龍池

金龍攀附於彩石龍池之上

栩栩翔躍口吐龍涎

真如飛龍騰空飛翔

天王殿建築左右各有一個窗框

其造型為一圓形內裡雕塑彷彿是篆體文字

寓意深邃甚難參透其真意

 

 

_MG_0193

 

天王殿大埕一侧

石燈籠 黑松杉點綴其間

頗有古剎深幽意境

環繞周遭馬背山牆

高低起伏活像個馬的脊樑

 

 

_MG_0194

 

 

 

_MG_0195

 

天王殿後堂有石階相通

ㄧ層層石墩石砌 

間或植樹  或石雕觀音

排列有秩序 

直到第三層主殿

琉璃屋瓦與翠綠山樹相輔相成

其獨特建築形貌鑲崁在綠林山腰間

遠觀近看別有一番風采

讓人嘆為觀止呢

 

 

_MG_0197

 

_MG_0198

 

_MG_0199

 

_MG_0200

 

_MG_0202

 

最上層是彌陀寶殿

殿外綠地翠披 意趣橫生

兩排石燈籠迎風而立  古意盎然

十八羅漢各有造型 或站  或立

或坐  或臥  一抬腳一舉足間

維妙維肖 無不使人莞爾一笑

特別是那兩座馱經白馬  形貌特異

 

_MG_0208  

 

白馬寺主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外

另奉祀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

大殿的右側有七尊藥師如來佛

有替佛友祈藥的服務

為感應藥師佛法力無邊

金身越塑越多        佛友稱祂為七如來

左側供奉目犍連尊者

為超度佛友們歷代祖先而設立的。

 

 

_MG_0222

 

正殿廣場左右各立一匹白馬

馬背馱著佛經

想是東漢明帝遣使取經時的辛勞白馬

白馬寺因白馬而有名

白馬因白馬寺而名氣響徹雲霄

中和白馬寺也因洛陽白馬寺佛教發端起始

故取其白馬耳

 

 

_MG_0205

 

_MG_0217

 

 

 

_MG_0209

 

幽深的白馬寺

靜靜地躺在南勢山腳下一隅

寧靜的山谷更感莊嚴肅穆

少了幾分躁鬱暄囂

午後的陽光柔婉溫和

照耀在靜謐的寺院清淨角落

不禁於人清心自在

 

 

_MG_0212

 

_MG_0233

 

庭園的江南風趣

小橋流水寫下的詩情畫意

石山洞窟陳設布局的玲瓏有致

石燈籠 彷彿兼六園的琴柱燈龍

兩腳分岔站立 如琴的雙腳

上方置上燈籠

很有日本琴柱燈籠的特色

 

_MG_0228

 

白馬寺清淨無染

想尋一方淨土禪修

這裡應該是休養身心靈性

參透人生最好的地方

 

 

隨筆手札/吳山水

2017.11.26

 

_MG_0218

 

_MG_0219

 

_MG_0220

 

_MG_0224

 

_MG_0227

 

_MG_0239

 

_MG_0236  

 

白馬寺革沿:

白馬寺是一座淨土道場。在彌陀寶殿左右兩側的小佛堂,其門檻上有匾額寫著:「老實念佛」、「淨土安養」。
徘徊彌陀寶殿外,踏在光滑琉璃的大理石上,往前眺望,一抹翠綠自然美景亙在你眼前,一座金碧輝煌的土地公廟遠看如一銀色瀑布懸在青山之上,與白馬寺遙遙相對。
白馬寺在十二年前,由達悟法師及敬定法師來到此山中,開創佛門場。當時,先向信徒借用房舍三間而創立了「白馬寺」,後來,又陸續增加數間,暫作靜修之用。
白馬寺還有值得一提的事就是創設「梵音講堂」。在民國六十二年,於台北市萬大路購置一層樓房,作為講堂的地址。每週二、四、六,三天舉行講座,由於法緣殊勝,信徒日增。於是,在民國六十五年二月,購置原先借用的房屋和土地百餘坪,準備興建永久的道場,經過了十二年後,而有了今日的「彌陀寶殿」及清雅的外觀。
在彌陀寶殿內,鐘鼓左右列位。廣大潔淨,朱紅色的拜墊整齊劃一的排列著。西方三聖之佛雕金身被供奉在中間的佛龕。佛龕的造型如一小小的寺院,小飛簷伸展在四方,正中央的脊頂有一法輪鎮著,旁有兩對對聯,正可描寫彌陀如來的精神和悲宏的願力,「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彌陀宿有無邊誓,慈悲常作度人舟」。壁上亦有紅黃相間的幡,上有「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
大殿的右側有七尊藥師如來佛。白馬寺為度眾方便,而有了替佛友祈藥的這項服務。也許佛菩薩的感應吧!來求藥的佛友愈來愈多,而藥師如來佛的金身也因佛友的發願雕塑而有了七尊;佛友們稱之為「七如來」。左側是供奉目犍連尊者;為超度佛友們歷代祖先而設立的。
白馬寺是一座淨土宗的道場,念佛為第一。
「中和白馬寺」和「洛陽白馬寺」,造型雖然不同;但是,「中和白馬寺」為紀念「洛陽白馬寺」為佛教之開始,特予取「白馬」為名。
寺址:台北縣中和市石門路四十六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吳山水 的頭像
    吳山水

    田園詩人南山的部落格

    吳山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