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康橋】
匆匆的我來了 就如我匆匆的去
我踏著輕浪 揮走離情別緒
我步趨你的後塵
吟詠康河的鎏金歲月
當西天的雲彩 彩滿虹光艷影
你且駕著輕帆 雲遊四方湖瀚
當落日斜輝輕吻古老鐘樓
你且駐足睥睨揮手道別
當晨暉灑落金色光芒
你且漫步在翠綠榆柳掩映堤岸
多少歲月痕跡
橫跨世紀經流
我細數著康河水面柔波
浮盪在我心田波紋深處的
是康河汨汨流瀉著吟唱 雖然
蒼白日子依舊刻畫橫亙柳岸
我竟讀不出它的風華
但我唸得出它歷經歲日風霜
再別康橋
是你慷慨激昂吶喊
總使沒帶走一片雲彩
卻也留住千古詩篇
吳山水新詩創作
2011.09.25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作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拍攝日期:2011年9月12日
劍橋的歷史
12世紀,聖芳濟修士、黑袍修士和卡莫修士,來到這片平坦、潮濕的沼澤區定居,劍橋由此誕生 。1209年,一群學者因與牛津市當局意見不合,逃往劍橋避難,加上伊裏主教休包沿創立第一所學院彼得屋 (Peter House),劍橋大學便有了最初的基業。1318年,教皇約翰二十二世下詔將劍橋提升到“總學”的地位,劍橋大學由此而“受洗”成立。到了16世紀末,劍橋已擁有十幾所學院。
位於倫敦北面五十哩以外的這所舉世聞名的大學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整個校園鬱鬱蔥蔥、氣韻自華。南北走向的劍河微微彎曲,穿城而過, 垂柳沿岸, 一派田園情調。坐著手撐的平底小船,慢慢欣賞大學城的景點,早已成為劍橋的傳統和特色。劍河很淺,清澈見底,水中魚兒清晰可見。日落黃昏之際,這裏是劃獨木舟的好地方。河畔草地和小徑,更是雙雙情侶漫步,靜坐談心的好去處。“最有靈性”的劍河,不論是夏綠或秋黃,總是那麽徐徐自得、柔情萬種。難怪當年的才子徐志摩在“再別康橋(劍橋) ”一詩中吟出了“在康河(劍河)的柔波裏,我甘願作一條水草”。
劍橋大學幾乎所有著名的古老學院,都座落在劍河旁邊。大學所屬的各類機構、31個學院、為數眾多的實驗室和研究所分散在城中各處。在大片的公園和草坪中,點綴著座座古色古香的教堂和學校建築,令人宛如置身于雅典娜智慧皇宮之中。
其中氣勢最宏偉壯觀的建築,是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的教堂。它聳入雲霄的尖塔,早已成為大學和小城的地標。教堂從1446年開始興建,歷經四個朝代七十年才完工。國王學院的禮拜堂是劍橋的榮耀,也是公認的全歐洲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築。教堂唱詩班吟唱的聖誕頌歌,傳遍世界各角落。
介紹劍橋一定先要介紹劍河。它是一條南北走向微微彎曲,垂柳沿岸的小河。坐船篙撐的平底小船,慢慢的欣賞大學城的風景點,早已成為劍橋的傳統和特色。
感謝老筆吟詩唱和
【康橋】
遍遊天下得真福 聳空建築豪華屋
標誌日期見思苦 人生幾趟能相處
漂亮景觀河清楚 藍天白雲漫自如
更西方彩霞聖獨 教堂唱詩絕非孤
感謝滌雲吟詩唱和
【康橋 .歌贈吳山水】
衣袖輕揮,揮去雲彩,更徘徊,夏蟲低鳴吟晚風。
柳下高歌,簫韻訴離,星還依,篙弄青藻碎浮夢。
波影幻蕩,水草漂流,頻回首,潭碧光艷追殘虹。
河畔泊舟,夕照催帆,逝匆匆,橋在人去未曾逢。